基因突变和进化论

通过进化理论,基因突变被认为是通过自然选择对生物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在基因突变对促进生物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尚未得到证明的同时,其对生物体或毫无影响或甚至有害的事实却早已显现。同时,基因突变无法向基因库添加任何新的遗传信息而只是导致信息的丢失,因为DNA是无法被改进的,这将更可能引致不孕和死亡,而不是生物的增殖。
所有这些基因突变事件,都应该会莫名其妙地构造出新物种,但是,我们从化石记录中看到的只有物种灭绝的证据,而没有需要全新遗传信息的新兴/过渡物种出现过的痕迹。如果这让您想要知道生物是否真的在几十亿年前出现,那么,基于物种灭绝的证据,世界上不会有任何生物存在将毫不奇怪,这似乎是关于所有物种灭绝和物种增加的一个更好的例子。毕竟,我们经常听说物种的灭绝,但是您是否有听说过新物种的出现?
另外,如果这一过程是必然的,这就意味着到最后,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物能够生存,那么我们还为何要运用现代自然保护论去尝试保护那些濒危物种,这不是有悖于历史和自然的淘汰过程吗?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基因突变意味着生物的发展,那么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科学家们,为了让人类受益,为什么不把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置身于切尔诺贝利或者三里岛这样的核电设施中?那是因为他们切实地了解到,保留在核辐射中是有害的,对于社会发展毫无帮助,除非额您认为人口控制是能够实现社会效益。
还有,为什么社会不向有怀孕异常症状的妇女所采取的人工流产定罪呢?这不是意味着时代的发展吗?您可能会争论道:这样的判断只是现在看上去有害,以长期的遗传基因突变为基础,可以得出这能让人类的基因得到发展的直接推理。
此外,沿着这一思路,可以得到特别的论据,显示这样的基因突变需要长时期来彰显其贡献,但是基于化石记录证据和现代现象,这样的过渡性物种并不存在。不仅如此,对于和自然主义归纳法有关基础科学而言,对一种对基因突变有用性的演绎性假设进行通话,更多是一种神话推测和想象,而不是科学方法。
现在,关于被控制的遗传基因突变,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例子,例如,在狗王国中,丢失了遗传信息,但是狗还是狗。一种物种内的微进化并不是问题,因为我们都看到了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但是,由此而灌输并相信所有这些细微的差异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起巨大的飞跃(信仰)并进而实现人类细胞的宏观进化过程,是一种欺诈性和毫无根据的断言。以自然主义的哲学或者现实的有神论观点去探寻生命之问,是一种极为努力的尝试。
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展,这都将是一种带有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抱有和差异性最明显的层面相反的观念。现在进化论成为了一种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理论,但却只是以他们自己的哲学臆测为基础,这只会受到他们自己的标准所限制,而他们的标准认为所有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因此他们的理论将继续被证明是迂腐和不充分的,并将随着这一运动的未来显得苍白无力而被最明显和优越的职能设计的证据所取代。
如果科学承诺采取智能设计的另一种观点,那么他们可能将站在这样的立场:生命是源自某一未知的高级外形物种,从而完全避免上帝的问题。可能对于任何未来派修正主义者来说,他们对生命起源的概念更多的是和科学的逃避主义有关,而不是已客观真理为基础。
总之,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仍然没有任何科学家曾经观察到过能够制造新的荷尔蒙、酶或简单器官的随机性基因突变。
把DNA看成是构建生命的基础材料,我们看到的是数千页对于所有生命的功能最重要和基本的复杂的技术性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一种代码,这种代码进而涉及到精神根源而不是某些缺乏思想的偶然随机事件。
生命在细胞的语言中勃发,然而,只有这种程度、我们只发现了其冰山一角的智能,是由非智能的状态所形成的?
这样的细胞语言真的是由一位不只是在宇宙飞船、更加是在细胞水平上向我们说话的“造物主”所设计的吗?

诗篇 19:1-4
1诸天述说神的荣耀;
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2 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
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
3 无言无语,
也无声音可听。
4 它的量带通遍天下,
它的言语传到地极。.

罗马书 1:18-23
18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19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 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21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22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23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错误的宗教和哲学)

 

 
如何与上帝建立关系

适合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资源

官话-Chinese Simplified

Mutations and Evolution

 

 

Michael Pitman, Adam and Evolution (London:Rider Press, 1981), pp.67,68

Leave a Reply